今天我們整天的行程都是圍繞在貝倫區的周遭,而第一站就來到熱羅尼莫斯修道院,這個修道院與附近的貝輪塔在 1983 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而這裡的修女也是發明葡式蛋塔的創始人。
如何前往:
City bus lines: 727, 28, 729, 714 and 751
Tram: 15
Suburban train: Belém station
Ferry: Belém Ferry station
開放時間:10:00~17:30
休館時間:每週一、1/1、復活節、5/1、6/13、12/25
門票:10 歐 (里斯本卡免費進入)
這是個很熱門的景點,有多熱門呢?!!
看看這段影片便知曉了
我們大約是 11 點左右抵達這個地方的,人簡直就是多到快滿出來,建議下午三點左右再前往可能會比較少人。
有關這裡的歷史,我直接將 Wiki 百科所載明的部分內容以藍字貼在這裡,
有興趣的可直接前往 Wiki 查詢
約於1450年,Ermida do Restelo的哲羅姆派修道院為恩里克建立,並建於同一地點。1497年,達伽馬和其他船員在啟程至印度前的那一夜曾在此祈禱。現時舊院已年久失修。
新院由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1515年-1520年)計劃興建,以紀念達伽馬從印度有功而歸。本來該修道院是用以供艾維茲王朝(House of Aviz)成員作舉行葬禮之用,但後來亦演變為供將要離開的海員們作祈禱之用的教堂。
該修道院於1502年開始興建,工程為期50年。它的建築材料為當地出產的金色石灰岩,稱為「pedra lioz」。修道院的興建是由東方香料的5%稅額支付,而胡椒、肉桂、丁香屬於例外,收入會直接徵收。 以此得來的收入讓建築師有足夠的預算保證成事。 修道院的建築需要數額不斐的資金,也就是指建造在巴塔利亞修道院[4]內的阿維茲神殿的工程得暫擱了。
該修道院的建造由迪奧戈·德·波伊塔卡(Diogo de Boitaca)負責,其具曼努埃爾式(Manueline)建築風格(迪奧戈·德·波伊塔卡基本上就是該建築風格的始創人)。迪奧戈·德·波伊塔卡會建教堂、修道院、聖器室(sacristy)及修道院食堂。繼他以後的是西班牙人João de Castilho,他約於1517年接管該修道院的建築工程。João de Castilho漸漸地把該修道院曼努埃爾式的建築風格構思改為文藝復興建築風格。1520年,曼努埃爾一世死後,哲羅姆派修道院的建築工程逐漸停滯不前。
1550年,建築師Diogo de Torralva重新開始了該修遁院的建築工程。他加入了主教堂、唱詩班的席位,並完成了該修道院內兩個樓層的工程,僅採用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他的工作於1571年由Jérôme de Rouen(亦稱Jerónimo de Ruão)完成,他最後在建築中加入了一些古典的元素。該修道院的工程於1580年正式結束,因為西班牙的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建設工程已耗盡所有經費。
1755年,哲羅姆派修道院在經歷大地震的洗禮後,仍然屹立不倒,且更甚的是,它並沒有什麼損毀。1833年,葡萄牙的教會宣布停止使用哲羅姆派修道院。這以後,它開始年久失修,而其牆壁亦已開始嚴重斷裂。西南方的塔後來被加上一個圓頂(cupola)。
在排隊當中,很多看起來像高中或大學生的小孩們就直接躺在這裡的草地上曬太陽,並觀賞著一堆排隊人潮,我們排了將近一個小時,終於抵達了售票口,發現只有裡面只有一個售票員,難怪這人潮怎麼也疏散不了。完全沒有在 care 外面的排隊有多長的一個修道院。
到了售票口後,拿出我們的里斯本卡換了票很快就能夠進去了,一進去這個修道院,發現裡面果真還是值得看的,難怪外面的人龍久久不能退散,因為川流不息的旅客就是想要來朝聖一下這個世界文化遺產,以及想要了解一下為什麼這個地方能夠成為葡萄牙七大建築奇蹟之一。
這修道院的外牆浮雕雕刻真的很漂亮,很值得佇足觀看,細細品味一下,每一面都有不同的雕塑,也是訴說著不同人物故事,但我們時間不多,只能走馬看花,也沒有認真地了解一下這裡的歷史文化背景,只是知道這裡就是以前航海探險家某某某會來這裡祈禱的地方,也就是寫了文章,才會特別地去查點資料,更深入的了解一下這裡。
迴廊的拱形圓頂真的也是很美,忍不住在這裡照了許多照片
而在教堂內的耶穌受難雕塑,及周遭的彩繪玻璃,都讓我們在這個教堂花了不少的時間觀看,不僅教堂外部的建築雕刻具可看性,教堂內部的彩繪、教堂正前方的主祭壇以及二樓的俯瞰都是必看的景點,難怪外面的旅客不斷地湧入這個地方,
雖然外面看起來人很多,不過這個地方很大,所以一進來之後,人潮立刻會疏散開來,在逛教堂時也不會有擁擠的感覺,還是可以照到很多很不錯的照片,也推薦給各位想來里斯本遊玩的朋友們來這裡看看